“上海美玉”与朝鲜族丈夫的一世情缘 -凯发app下载
出生于1952年的上海知青寿林娣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同龄,这一生也与延边这方沃土有着不解的情缘。1969年春天,17岁的上海姑娘寿林娣响应国家“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来到离家千里的吉林省延吉县细鳞河公社插队。她希望能在农村接受锻炼后,早日招工回到城里、回到父母身边。但令她没想到的是,竟会一生扎根于延边这块土地,在这里工作,在这里生活,在这里成家立业、生儿育女。
为爱坚守
上海姑娘与朝鲜族小伙相爱相知
初来农村,寿林娣感觉一切都是那么陌生和不适应:不会做饭、不会干农活、听不懂村民们说的朝鲜语……艰苦的环境、离家的孤独、想家的煎熬……让她在夜里不知掉了多少次眼泪。
但这一切并没有成为寿林娣前进的障碍,生性豁达开朗的她,很快适应了这里的环境。初来时连谷子和狗尾巴草都分不清楚的她,经过两年的磨炼,不仅农活干得又快又好,还和社员们学会了说朝鲜语。心地善良的她和大家相处得十分融洽,还经常把父母从上海邮寄来的贵重药品和各种漂亮的衣服分给朝鲜族社员,社员们也会把自家难得做的好吃的送给她品尝。因为长相漂亮又生性善良,社员们都特别喜欢她,亲切地称呼她为“上海美玉”。
1972年是下乡的第三年,20岁的寿林娣和当地青年刘正允相识相爱了。两个年轻人相爱本来是一件好事,但因为两个人的特殊身份,周围的人都不看好。大家都在议论:“‘上海美玉’那么有文化,以后肯定要回到城里的,到时不得把正允甩了啊?”不仅外人不看好这对小情侣,刘正允的家人对这段感情也是分外反对。在当时的朝鲜族农村家庭,作为家中长子的刘正允以后是要承担起家中重担的,娶一个年龄又小又不会干农活的小姑娘怎么能行!于是,刘正允的父母找到寿林娣,表示他们不同意这门婚事,一遍遍地强调:“正允还有五个弟弟妹妹,家里很穷,你一个城市小姑娘怎么能受得了。你早晚要走的,你走了我儿子怎么办呢?你们两个不合适。”寿林娣的父母也不同意她嫁给刘正允,催促她早点儿回到城市。
在不被所有人看好的日子里,寿林娣和刘正允两个年轻人无比坚定,用行动向身边人证明两人情比金坚。刘正允甚至为了这段感情不吃不喝而大病一场,昭示了非寿林娣不娶的决心;寿林娣则主动放弃了别人梦寐以求的读大学和招工进城的机会,坚定地留在了这个离家千里的穷山沟,与爱人相知相守。最终,两人的真情打动了家人,喜结连理。
为家操劳
孝敬公婆呵护弟妹毫无怨言
有情人终成眷属,让寿林娣以为这是幸福生活的开始,没想到却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在当时,男尊女卑的思想还根深蒂固,公公和丈夫的威严都是不可撼动的。家里的劳动力少、吃饭的人多,粮食常常不够吃,寿林娣总是让公婆、丈夫和弟妹们先吃,自己最后吃,常常一大家子人吃到最后,留给她的只剩锅底的一点锅巴。
thp面对生活的重担,寿林娣没有抱怨也没有后悔,更没有想过逃跑。她反复告诉自己:“既然已经作出了选择,那就一定要走好自己的路,让时间见证一切。”为了改善家里的生活,寿林娣坐牛车去铜佛寺买回来猪仔和鸡,每天天不亮就上山割猪草、回来剁鸡食。在她的精心饲养下,猪仔一窝接一窝,母鸡也不断下蛋,婆家的日子逐渐有了起色。
艰苦的环境最锻炼人,短短几年的时间,寿林娣已经成了一个称职的“大管家”。每次从田间回来,她从来没空过手,总是采一大包猪菜顶在头上。为了多赚钱,她编草袋、搓草绳,甚至到砖厂干苦力。她通过自己一点一滴的努力,让婆家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经过几年的学习,寿林娣已经可以流利地用朝鲜语和村民交流。但她知道,自己想做的事情远不止于此。家里的杂事只是她生活的一部分,并不能成为她唯一的重心。作为有知识有文化的知青,1975年寿林娣被招到供销社当营业员。在做好家里农活的同时,她每天都想着怎么把工作做好。头脑灵活的她还是一把裁缝好手,所以她每日挑灯夜战缝补一些衣帽,然后放到供销社售卖,每个月也能赚几十块钱。就是这样没日没夜地工作,让原本贫穷的大家庭生活改善了许多。
村民提起寿林娣时,都夸赞刘正允能娶到这么能干又聪明的媳妇,真是太有福气了。
看着如此优秀的妻子,刘正允有些担心,他害怕寿林娣抛下他们到城市里面过更好的生活。察觉出丈夫心思的寿林娣毫不犹豫地说道:“当初来到这个家庭时比现在更贫穷,我也没有离开,现在日子越来越好了,我又怎么忍心呢?”
勤奋努力
打拼事业照顾家庭两不耽误
都说鱼和熊掌不能兼得,但聪明能干的寿林娣却把工作和生活都打理得井井有条。由于工作能力出众,她被提拔到县城供销商店当经理。在物资匮乏的年代,每年采购的任务都很艰巨,但她总能超额完成任务。
1989年,在下乡的第20年时,由于业绩突出,寿林娣被调到延吉市当商场经理,刘正允也被调去当会计。县里领导对她百般挽留,甚至提出要分配给她一套住房。但寿林娣没有犹豫,她诚恳地拒绝了领导的好意,解释道:“我来到这里这么多年,没有感情是不可能的。但是,我要考虑给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好的教育环境。”
进城成了经理后,寿林娣从来没有摆过官架子,还是和以前一样,热情又朴实。在她为数不多的休息日里,她会把同事和朋友请到家里来,尽可能地用好东西招待客人。细鳞河的村民有事找她帮忙时,她也从不推脱,总是尽可能地提供帮助。年迈的公婆一直住在乡下,一有什么好东西她都想着孝敬给公婆。
在公公六十岁大寿的时候,寿林娣想方设法从外地买到一床绸缎被子,圆了老人的夙愿。公婆感动地说:“没有想到,我们居然有一天也能盖上绸缎被子,多亏了我们的长媳妇啊。”
除了孝敬公婆外,寿林娣在抚养自己的三个子女的同时,还和丈夫一起承担起供养五个弟弟妹妹的花销、供他们上学、帮助他们成家立业。当小姑子和婆婆有矛盾时,寿林娣主动当好“和事佬”,让家里和和睦睦。
一生无悔
嫁到延边扎根延边热爱延边
时光荏苒,寿林娣来到延边已经55年,她也年逾古稀。回首一生,她无怨无悔:赡养公公婆婆直至送终、无怨无悔抚养帮助一个小叔子和四个小姑子成家立业、含辛茹苦把三个子女送进大学教育成才、自己在延边的商海里打拼一辈子并小有成就……每每想起这些,她都感觉非常幸福。尤其是当年义无反顾牵手的老伴,至今还举案齐眉、恩爱有加,更是让她倍感甜蜜和欣慰。
回首往事,寿林娣感慨万千:“我这一生,清正廉洁,为女孝顺,为母刚强,为妻顺从,为人踏实忠诚。我给我的公婆带来了富足的生活,为我的丈夫倾注了心意和关爱,为我的儿女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这是用什么代价都换不回来的无价之宝,我十分感谢上天给了我这样幸福和充实的一生。我和我的爱人刘正允的感情纯洁无瑕,我们用真诚和努力,赢得了所有人的认可和尊重,我始终相信,只要有毅力和决心,一定能战胜困难,达成目标。”
如今,寿林娣的三个子女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2017年,退休后在北京生活了20年的寿林娣和老伴又回到延边定居。她说:“延边是我的家,是我的归宿,我和老伴年轻时在这里相识、相爱,中年时在这里相知、相守,晚年时也将在这里相扶、相携。回到延边生活,让我们感觉特别踏实、特别幸福,这可能就是我们与这片土地今生不解的情缘吧!”
延边晨报全媒体记者 杨颖/文 徐大东/图